Menu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精神疾病>癔症>
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
时间:2021-10-18 点击数:166 发布来源:本站原创

  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“心意病也", 也称为歇斯底里,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症,以乡村多见。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,喜夸张,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,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。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,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,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。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,它可因暗示而产生,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。护理人员除与医生、患者亲属密切配合,共同实施对患者的心理疏泄、暗示等工作之外,还应强调对患者疾病性格的指导、矫正,以防癔症的反复发作。

  (1)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:患者总希望自己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,常想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,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,特别喜欢受到别人的尊重、表扬、同情和怜悯。

  (2) 幼稚、不稳定心理:患者待人处事的态度常是由感情而不是由理智来决定的,遇到悲伤的场面立即哭泣,场景一换则会马上转悲为喜。患者往往不能从客观上评价他人,感情上合得来时相处亲密,但一点小事却会立即反目成仇,容易产生愤怒、沮丧、悲观、抑郁等情绪。

  (3) 极易接受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:患者对周围事物分析判断能力差,常常不加批判地盲目接受周围事物的影响,加上自身的感觉不良及丰富的幻想性,因而自己认为有病,并表现出某种因暗示所致的病情。

  (4) 对疾病的夸张心理:患者为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重视,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·言行带有明显的表演和夸张色彩,甚至给人以娇柔造作之感。

  (5) 埋怨与依赖心理:患者对引起疾病的精神因素,如婆媳不和、同事纠纷、工作变动、意外灾祸等常存在着埋怨甚至是怨恨报复心理。为从经济上、感情上惩罚“肇事者”, 有利于自己而有意或无意地增强了依赖性,自己能胜任的小事也要他人帮助。往往自觉症状特别严重,埋怨亲属不关心她,医护人员不理解她,要求得到赔偿及特殊照顾。

  (6) 回避治疗的心理:患者的发作在客观上明显有利于患者,如能摆脱困境、发泄情绪,获取别人同情、得到支持和补偿等,因而对外界事物感情生动丰富,但对自己的症状却漠不关心,或虽关心自己的疾病,但关心的方式颇为独特。如患者不关心病的预后、却特别注意周围人是否按“患者”给其特殊照顾;医护人员如果说他的病“不要紧”或者“有好转”, 患者则不高兴。患者在生活享乐方面多积极主动,而对功能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则不愿配合,甚至公开拒绝,也就是说,此类患者缺乏康复的愿望和行动,对治疗有回避的心理。

  (7) 抵触心理:由于社会的偏见或缺乏医学常识,人们常错误地把此病当成是“思想病”、“装病”等,致使有的患者对医生诊断为“癔症”很反感,从心理上对诊断、治疗、护理有抵触情绪,甚至希望自己的病治不好,以证明自己并非装病。

  (8) 怀疑与抑郁心理:病程迁延,辗转多个医院未能治愈的患者,对诊断抱有怀疑心理,对医院的条件、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,能否治愈他的病持有不同程度的不信任感。有的人为了不治之症,将终生残废,因而存有抑郁、悲观心理。

首页
预约挂号
在线咨询
电话问诊